千僖年。似乎是很遥远的一个名词。是的,就是十年前大家跨入21世纪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各商家无论在广告、行销手法到产品设计,都会跟千僖年扯上关系。当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用千僖年当主题做的宣传是难免的,但是对它却没什么特别感觉。
倒是在2000年11月尾,在大家忙着准备迎接千僖年来临之际,我到了英国伦敦旅游。那是我第一次到欧洲国家,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出国游玩(公干除外)。这趟一个人的旅行就造就了我往后经常喜欢一个人出国!很享受那种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迁就朋友的喜恶,也不必强迫朋友跟着自己走。一个人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自由自在!
我到了伦敦,刚好碰上伦敦已点亮了圣诞灯饰。新加坡的圣诞灯饰一向让我觉得它是一种很商业化的绚烂。而绚烂背后只是一群在冰冷的商场里你推我挤兼汗流浃背的购物人潮,每每让我不敢靠近。
伦敦的灯饰设计一般,也不多。走在街上没法感染太多节日气氛,却在一家大型玩具商场里看到一家大小试玩和挑选玩具,相信是准备圣诞礼物吧,觉得好温馨。笑容常挂嘴边的售货员在商场忙着招呼顾客,背景是柔和的黄色灯光,播的音乐是圣诞歌曲,再加上一些节日装饰。这总比打着最炫最大或最多的灯来得有意思吧。看到此情此景我原本稍感寂寞的心情顿时也觉得亲人仿佛也在自己身边一起准备过节!
走在伦敦街上,我很容易就融入人群中,一点也不觉得不自在。可能哪里亚洲学生很多,当地人见怪不怪,不会投以异样的眼光。甚至有老外向我问路呢!我也没给亚洲人丢脸,想了几秒就给对方找到方向了!呵呵⋯
Big Ben (大笨钟)
大笨钟和伦敦巴士应属伦敦的icon吧?
为了庆祝进入千僖年而建造的Millennium Dome (千僖巨蛋)
在哪里看了一场大型展览,十年后今天的记忆和当年一样——印象模糊。不晓得是不是文化差异,我记得当时没办法理解展览想表达些什么。
Bridge of Sighs, Cambridge (剑桥·叹息桥)
摘自纬基百科 :叹息桥之所以取名为此是因为该桥曾是连接(剑桥大学)学生宿舍和期末考场的必经之路,每到要参加考试之时,学生往往叹息不止,忐忑不安的经过此桥走向考场。此外, 在意大利的维尼斯也有一座“叹息桥”,只不过其是连接法院和监狱之间的通道。从此也可见剑桥学生的诙谐和幽默。
Camden Markets
一个有商店和露天市集的⋯算小镇吧。年轻艺术工作者都聚集在这里售卖自己设计或制作的艺术品,有身上可以穿戴的服饰、首饰,有可置于家中的摆设或艺术制品,画作,编织品等等。很多东西看哦!
摊主来自各地,有西方国家也有来自亚洲的。
当然不可少的是很热闹的露天食品摊位。一群看似亚洲学生在兼职卖炒面炒饭的,一大包5英镑。不管好不好吃我决定支持他们一下。
两个星期后⋯我会再次踏上这片阔别近十年的土地。
这个城市有所改变是肯定的,而且我的心情也不会和当年一样。
又或许,改变的是我⋯